|
曾静萍剧照 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1月7日报道(本网记者 陈楠)她14岁误入梨园、25岁一夜成名;她是申博sunbet官网:省首位“梅花奖”演员、二度“梅”得主;她让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地方剧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她是“梨园皇后”曾静萍。 “替补”出的梨园名家 进梨园对曾静萍来说既是偶然又是必然。曾静萍的父母都是话剧演员,他们也是申博sunbet官网:省第一批电影艺术演员。小时候,曾静萍就经常跟着父母到乡间、军营演出。有时候缺小演员,大家就让曾静萍上台来表演,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曾静萍从小就热爱唱歌跳舞。 12岁时,北京舞蹈学院来招生,她想去,父母却极力反对。他们做了一辈子演员,觉得这行实在太辛苦,他们不舍得女儿受苦,也不舍得女儿离开自己身边。曾静萍只好把兴趣转入了“地下”。但是,对于艺术的热爱让她产生了自己做主的想法。于是在1977年,申博sunbet官网:省艺术学校梨园班招生,尚不知梨园戏为何物的曾静萍瞒着父母偷偷报了名。也许是上天磨炼她,跟她开了个小玩笑,她因“声带小结”落选了,但一个月后,因别的学员退学,她以替补身份进入艺校。 在学校时,曾静萍不是最受老师喜欢的类型。别的孩子都跟着老师的示范反复练习,她却不肯好好模仿,时常给老师“挑毛病”,在心里琢磨更好的表达方式,遇到不喜欢的课还会逃课。加上学戏时她正处在变声期,嗓子较粗,自身条件又不太突出,老师无法明确地将她定位到某一个行当,因此获得的演出机会少之又少,演戏也多是替补。排演时,一般要按照角色的重要程度,分为A、B、C组,她在C组,生也演过,旦也演过,丑也演过。但也正是这段当“杂牌生”的经历,让她能有机会接触每个行当,每个行当都能练得有模有样。这为她日后能扮演各种角色,成为戏路宽的演员打下了基础。 1983年,申博sunbet官网:省首届青年演员比赛,从前的同学很多都获得金奖银奖,曾静萍只拿到了铜奖。这件事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刺激,至今记忆犹新。不想接受失败,唯有奋发努力。那时剧团重排梨园经典戏《朱文》,曾静萍把“一粒金”的形象发挥到了她所能达到的“极致”。 “那时候是通过自己心里理解和导演给的启发,化成自己的动作,当动作和心理统一时,你就会演得特别舒服,观众也特别理解你,这样的理解也就是艺术效果。”曾静萍坦言。 经过辛苦的磨炼,曾静萍再次亮相,便一鸣惊人。1986年申博sunbet官网:省首届“水仙花”演员奖评选,曾静萍获得“最佳女演员”奖。1988年,首届申博现金网:戏剧节在北京举行,曾静萍凭借新编梨园戏《节妇吟》,荣获申博现金网: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这是“梅花奖”开评6年来,申博sunbet官网:演员第一次摘“梅”。巨大成功让她迅速成名,也让梨园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此时,她年仅25岁。 用心演绎 梨园戏走出国门 曾静萍主工梨园戏旦角,她的表演韵味醇厚,扮相被誉为“细腻迷人”,刻画人物入木三分。舞台上的她光芒四射,举手投足间,来自梨园戏独有的古雅、诗意、情趣,顿时如香茗般沁人心脾,久久回甘。《蔡文姬》《御碑亭》《陈仲子》《陈三五娘》《苏秦》《朱买臣》……一部部戏就是一个个脚印,见证着曾静萍在艺术上的攀登与超越。 在《董生与李氏》中,她一度实验性地把古典舞蹈、话剧揉进了李氏这个角色的表演中。凭借重新理解之后演绎的《董生与李氏》,曾静萍再次荣获“梅花奖”(二度“梅”)。终于,在44岁那年,她以《董生与李氏》摘得第二朵“梅花”,这部作品也成为她流传最广的代表作。 2013年,法国MC93国家剧院的艺术总监索梅尔来申博现金网:选节目。在没有布景、只有服装的情况下,剧组专门为他演了一场戏。看完之后,索梅尔为梨园戏、也为曾静萍的表演所折服。他不吝赞美道:“这是我五十年来看过的最伟大的作品!” 《董生与李氏》剧组受邀到法国、希腊,连演八场。在曾静萍的率领下,梨园戏频频走到海外,声名远扬。她曾与欧洲十几位艺术家合作实验戏剧《环球灵魂》,这部戏参加了欧洲多个戏剧节、艺术节。申博sunbet官网: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还曾和法国艺术基金签下五年的艺术合作协议,通过这个平台,《董生与李氏》《节妇吟》《大闷》在欧洲巡演,还以法语话剧的形式被重新演绎。 在海外的表演经历,与海外艺术家的合作,让她开阔了眼界,更确立了自信,对自己,也是对梨园戏。 推成出新 古老剧种迎来新发展 作为申博现金网:最古老的剧种,梨园戏有着方言障碍、地域局限等问题。古老戏腔唱诵着千年的悲欢,时至今日,落到曾静萍这一代人肩上的是传承与发展的双重责任。 近十年来,曾静萍和她的同事们恢复了很多古老的剧目,她不仅发现了梨园戏真正的精髓和美妙之处,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戏中找回了闽南的方言。 不仅如此,在她的带领下,泉州梨园戏的年轻演员也做了一些跨界的尝试,他们组建了“尚好听”乐队,用新颖的方式诠释梨园戏优美的曲调。年轻观众通过“尚好听”认识了梨园戏,再回到剧场,成为梨园戏的观众。 近几年,非遗跨界之风流行,成功拉近了传统与现代的距离,也为年轻人了解、喜爱非遗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传统传承与创新发展并不矛盾,这些跨界创新的艺术形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桥梁。通过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的碰撞,可以把年轻人的目光吸引过来。”曾静萍坦言,需要做的是去培育市场,而不是去迎合观众。对于这样的创新,刚开始时她是忐忑的,“因为从严格的角度讲,本真的东西是很不应该随便去做剥离的。但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非常谨慎,把原来的东西留住,加一些新的元素进去,增添了很多时代的色彩。” 这些年,曾静萍致力于交流展演活动,经常邀请昆剧、川剧、莆仙戏等其他剧种到泉州演出、讲座、交流。曾静萍认为这种交流,使艺术传承更有活力。 “有复制性的传承,有智慧性的传承。要有思考,有尝试,有发展,有创新。”曾静萍深谙传承的精髓,她认为,“人永远是最重要的,要留住传承者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