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来源:东南网 仙女手持南音乐器——琵琶,身着孔雀羽毛元素华服,衣袂飘飘,脚踩祥云,无论是脸部细腻的线条,还是具有闽南特色的建筑背景,一分一毫中足见刻者的匠心……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这副闽南元素的刻纸作品正在展出,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往参观。 黄丽凤介绍“仙乐飘飘”系列作品和她设计制作的无骨刻纸料丝花灯。东南网记者 陈诗婷 摄 这是“李尧宝刻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丽凤的作品——《仙乐飘飘》系列之《南音琵琶》。这个系列共由20幅作品组成,一幅作品从设计到制作完成,需要一个星期。 今年正月十五,泉州刺桐时代村里,黄丽凤和她的团队,通过指导制作无骨刻纸料丝花灯和讲述非遗故事,让报名参加体验的家庭在元宵佳节之际感受闽南传统文化。 日前,记者走进黄丽凤的工作室,听这位国家级传承人娓娓道来她的刻纸人生,以及艺术世家的传承故事。 耳濡目染 传承精湛技艺 泉州刻纸始于唐,盛于宋元,以精细秀丽、线条流畅、富有闽南风韵而著称。郭沫若赋诗称赞:“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 具有闽南风情的刻纸,看得出刀法遒劲细腻,线条极富韵律。受访者供图 李尧宝刻纸问世,赋予泉州刻纸新生命,将其推向更高层次。作为南方剪纸流派的代表人物,李尧宝博取剪纸、堆塑、贴瓷、木刻等多方艺术滋养,采用描、剪、刻、剔等手法,刀法遒劲细腻,线条极富韵律。2009年,我国各地剪纸捆绑为“申博现金网: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泉州“李尧宝刻纸”就是其中一个子项。 李尧宝的作品独具闽南风情,题材广泛,有龙凤、喜庆、博古、花身、交技、人物等六大类别。这一门刻纸技艺代代相传,如今已有了第五代传人。作为第四代传人,黄丽凤自幼跟着外公李尧宝磨刀工,拥有两项绝活:刻纸和无骨刻纸料丝花灯。 黄丽凤自幼便与刻纸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她的记忆里,外公李尧宝外公总在一张简易的工作台上刻制作品,一刻就十几个小时。在外公的影响下,年幼的黄丽凤便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她坚持不懈地在纸上雕刻着万千世界。“刀工就像舞蹈的基本功,不练习就会荒废。每一种剪法、刻法都需要常年累月的练习。” 黄丽凤还记得,小时候每逢周末,外公总是带她和姐姐去开元寺看闽南建筑雕刻,给她们分析这些建筑雕刻的造型和来处,把典故讲给她们听。“每个作品都有它的故事,通过讲故事,比单纯体验制作更深入人心。”黄丽凤如是说。 后来,到了升学考试阶段,家人以“会影响学业”为由不让她学。“上学时我将刻纸板放在教室的抽屉里,偷偷地学习刻纸。”黄丽凤说,因为热爱,所以不想放弃。 刀尖刻纸 不断寻求创新 黄丽凤经常一投入创作就是十几个小时。受访者供图 泉州刻纸重在“刻”,有别于北方剪纸用的剪刀,刻纸常用的是特制的刻刀,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把纸剪成所要的图案,但刻刀通过刻划可以一次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刻纸须采用特制的刻刀,刻纸时刻刀与纸面呈90度直角。受访者供图 黄丽凤介绍,刻纸的刀法一般需先内后外,先精细部位,再大块面,先刻中心,再刻边框。“刀起刀落,都在考验刻纸人的功底;差之毫厘,就可能导致作品无法完成。”黄丽凤坦言,制作的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力。 刻纸之前,要先把设计图画好。受访者供图 设计图形、选纸、裁纸、装订、雕刻、整理、装裱……黄丽凤在描述刻纸的繁琐工序时提到,一个作品一次需要用到二十几张纸,且李尧宝刻纸的线条尤其细,需要长时间用手用眼去练习,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 “作品不可以依赖模仿,要有创造力。”一直以来,黄丽凤谨记外公的教导,不断在设计上寻求自己的突破。一方面作品以泉州传统文化为主,设计了惠女、南音、泉州民俗等系列作品;另一方面,她不断创新,用北京奥运会的福娃和鸟巢、上海世博会的海宝等做原型,让剪纸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艺术魅力。 正是这种结合自身创造性的创作,使得黄丽凤的作品一直深受喜爱。黄丽凤在李尧宝作品基础上结合了当代人物造型的手法,让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海风吟》、《雀之灵》、《南音系列之仙乐飘飘》、《妈祖造像》等,均获得全国性赛事金银奖。 刻纸料丝灯 非遗绝活显特色 刺桐时代村里,黄丽凤给小朋友指导制作无骨刻纸料丝花灯。受访者供图 出身于油漆画及刻纸工艺世家的李尧宝,把刻纸技艺运用到了花灯上,他运用描、剪、刻、剔等手法,把刻纸技艺和料丝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无骨架刻纸料丝花灯。 1954年,61岁的李尧宝创办泉州市工艺美术工厂,使刻纸料丝花灯开始从家庭作坊走向批量生产,李尧宝的女儿李珠琴在工厂内学习花灯手艺。之后,黄丽凤和姐姐又成了这门祖传手艺的接班人。 泉州花灯源远流长,赏花灯、制花灯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从品种上区分,泉州花灯包含花篮灯、鲤鱼灯、宫灯、绣球灯、多角灯、荷花灯等;从技艺上看,泉州花灯可分为无骨架刻纸料丝灯、彩扎灯、骨架灯、针刺灯等。2006年,泉州花灯入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通体没有骨架,全靠平衡力支撑整盏花灯重量,再用刻纸技艺完成局部装饰,是无骨架刻纸料丝灯最大的特色。”从黄丽凤的言语间听出,看似常见的花灯,内部却暗藏诸多工艺。据她介绍,通过雕刻、彩绘,镶嵌料丝,拼接粘合等多个流程,才能完成一个无骨架刻纸料丝灯。当年外公李尧宝创造性地用165个纸制等边三角形组合成灯,镶上玻璃丝,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艳压群芳。 代代相传 让“活化石”活起来 黄丽凤正在设计花灯。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名传承人,黄丽凤一边创作,一边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她把家传技艺从“家传”转化到“校传”,2007年开始,黄丽凤联合泉州六中开展“李尧宝刻纸”非遗进校园,与校方采取“以高带高”的模式培训在校美术老师,进而设计课程、编辑校本课程,由美术老师在每一学期的美术课中普及性地进行常态化刻纸教学。历经十年的不懈传承与普及,已实现从小规模试验向常态化教学传承的大踏步迈进。这一模式,随后在申博sunbet官网:省教育厅、申博sunbet官网:教育学院的支持下得到广泛推广,非遗传习效果显著。 “单靠我一己之力,传承范围有限。让老师将这门技艺带进课堂,是再好不过的方法。”如今,泉州不少学校也已纷纷引进此模式,在校内大力推广非遗技艺。 “传承守护非遗,不应该闭门造车。我们传承的是一种技艺,一种创作的能力,这才是核心。”黄丽凤告诉记者,过去的传统手工技艺,都是实用美术,也是工艺美术,适用于日用品。因此,要把技艺做成日常用品去传播,她希望非遗技艺再次“飞”进寻常百姓家,“活化石”能真正活起来。 黄丽凤深谙传统手工艺要“活”,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得益于多年的鞋企工作经验,黄丽凤成立工作室,带着团队研究无骨刻纸料丝花灯的简易材料包,供体验者购买使用。 现如今,第五代传承人已冉冉升起,那就是黄丽凤的儿子张智权,黄丽凤回忆,儿子小时候也很爱自己动手,常拿刻纸的边角料制作小陀螺,十三四岁开始便参与到了花灯的制作中。与外公对自己的教导无异,黄丽凤也常常带着儿子去逛泉州古城,给他讲述泉州文化故事,让他感受泉州文化的魅力。 “他学工业设计,未来也许能从自己的专业给李尧宝刻纸增加新活力。”作为新一代继承人,张智权的的作品也已经表现出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创新风格,其中,《破框》构思于西方解构主义思想,将宫灯分解成一个个部件来展示,无骨花灯奇妙结构展露无遗。 “我不赞成单纯从传承的角度看待传承人。”黄丽凤表示,作为传承人,还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边是坚定自己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使命,一边要让非遗“回归生活”。(本网记者 陈诗婷) |
一直以来,黄丽凤谨记外公的教导,不断在设计上寻求自己的突破。一方面作品以泉州传统文化为主,设计了惠女、南音、泉州民俗等系列作品;另一方面,她不断创新,用北京奥运会的福娃和鸟巢、上海世博会的海宝等做原型,让剪纸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艺术魅力。
正是这种结合自身创造性的创作,使得黄丽凤的作品一直深受喜爱。黄丽凤在李尧宝作品基础上结合了当代人物造型的手法,让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海风吟》、《雀之灵》、《南音系列之仙乐飘飘》、《妈祖造像》等,都获过大奖。
“作为传承人,还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边是坚定自己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使命,一边要让非遗‘回归生活’”。——黄丽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