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救人牺牲,请少些“值不值得”的争论
www.fjnet.cn?2009-10-27 17:05? 陈尧?来源:武汉晚报    我来说两句

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10月26日《武汉晚报》)

这是一条令人倍感沉重的消息。在网上,许多人对这些大学生表达敬意,同时也有一些人,基于所谓的理性视野和“实事求是”精神,进行了一番“值得与否”的讨论。

类似的争论其实不少。上个世纪80年代,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为了救一名掏粪老农而献出生命。社会上由此引发了激烈的大辩论:一名大学生换回一名掏粪农民,值不值得?

这是一个永远难达成共识的问题,毕竟每个人的生长环境、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都存在差异,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也会作出不同的判断。但我觉得,有几件事依旧值得说一说。

“生命至上原则”时常被人提及,这一原则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却也存在过于泛化的倾向,甚至被完全等同于“个人至上”或“个体生命至上”,或直接成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变种。

不可否认,对自己的生命保持起码的尊重和敬畏,正是“生命至上”的一种具体表现,但“生命至上”在本质上绝非全部指向自我。湖北10多名大学生结人梯救落水少年的举动,同样是“生命至上”的体现,只不过指向的是他人而已。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表现出了另一种更为灿烂的道德价值。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笼统地把“生命至上原则”作为讨论“值不值得”的逻辑前提,更不能把“不值得”结论简单地建立在“自我生命至上”的基础之上。

此外,有人认为,“生命至上”原则下还应“科学施救”,这固然没错。但在落水生命稍纵即逝的突发事件和危急情况下,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无法从事后来评价的。我们通过各种模型去分析、去演绎、去总结,可能对未来的类似情况会具有指导意义,但过多的理性审视与技术“解构”,却会模糊事件的本来面目,偏离整个事情在当下的关键点。

因而,即使“值不值得”不是一个伪问题,但在面对三个牺牲者和他们的家庭时,我们还是少些这方面的争论,多些触手可及的关爱与温暖。不然的话,这既是对三个已逝生命的不尊,也是对两名获救少年的残忍。


责任编辑:刘宝琴
相关新闻
申博现金网>>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