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则与地震有关的新闻。有报道说,一名伊朗教士认为妇女衣着太过清凉才会引发地震。他指责妇女们只顾暴露,危害德黑兰850万同胞的性命。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女大学生麦克赖特不满该教士的谬论,发起了一场“露乳沟日”行动,动员妇女们在同一天穿上超低胸服装,露出乳沟,以检验该教士的说法。很快,她的这一创意得到了3万多人的响应。
暴露乳沟,会带来地震?这一创新性的地震预测理论是否“科学”,我们地震预测部门的权威们自会有定论,咱老百姓还是不要瞎讲的好,以免传播谣言之嫌。上述新闻让我更感兴趣的,其实是那位女大学生的动员方式。她是怎么做到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如此多响应者支持的?
答案是网络。她的想法是通过美国一个十分著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发布出去的。这个网站拥有4亿用户,每月的访客更高达5亿。通过网络,一传十,十传百,“露乳沟日”的提议很快就从一个人的想法变成了众人参与的社会抗议活动。从个体到公众、从意念到行动、从“虚拟”世界落地到现实社会,互联网是其中最关键的传播媒介。
网络传播的高效率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商品买卖搬上了网络。亚马逊、淘宝这些早年依靠风险投资搞起来的“网店”,如今成了日进斗金的印钞机。苹果公司最近推出的平板电脑更加紧了对电子出版市场的争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传统纸质媒体和书籍出版的势衰。
政治方面,网络动员的高效率也正受到职业政治家的重视。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时对包括FACEBOOK在内的社交网络的熟练应用,据分析,为他的成功当选加了不少分。这种尝试,与其说是放下身段、亲民爱民的政治秀,不如说是基于成本/收益权衡后的务实之举。对政治动员而言,网络已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新势力。
网络工具的低成本与高产出,也使网络成为社会抗议的新途径。特别是在正常的抗议渠道难以奏效的情况下,网络抗议更是成为首选。但网络传播的新特性,也增大了网民抗议的风险。从目前几起与网络有关的案例来看,对不被认可的网络传播行为有从重从严惩处的趋向。似乎网民是有原罪的,动辄罪加一等。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因了网络传播的“可怕”威力,但更主要的,我看还是因为过敏,对网络传播的后果过于恐慌,同时又缺乏处置的方法。
如何看待这些网络“杂音”?最近一位被视为开明的宣传干部提出应该让人们有所宣泄。能够包容一些,当然是好的。问题是,将那些“杂音”仅仅看作“宣泄”是不够的。这些不同的声音表达的是抗议。既然我们承认社会存在利益冲突,就应该正视这些社会抗议。社会抗议实乃每一种社会形态中最正常不过的组成部分。我搞不懂有些人为什么要如此忌讳。放屁是一种宣泄,对身体或不无好处。但抗议声不是气体,其“臭味”不会在空气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你可以不去理它,但抗议还在那里。网络抗议固然需要更加文明和节制,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政府官员要转变观念,学会面对不同的声音。
- 2010-03-25申博现金网:第一“潮婆”爆红网络,强
- 2010-04-13网络舆情面前不能止于“应对”
- 2010-03-24谁从日韩“网络大战”中得利?
- 2010-04-22变了味的地震捐助
- 2010-04-19磁铁能预报地震?
- 2010-03-01美国眼中的海地与智利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