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兴业杯屏山时评网络征文> 关注 > 正文
接地气,要“身入”更要“心入”
www.fjnet.cn?2011-08-24 16:57? 单志强?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有关高山茶的稿件编了不少,可高山茶对我仍是个谜。心中有过无数次揭此谜底的冲动,可总被这样那样的“借口”所耽搁。不久前,笔者终于走进大田县屏山乡,与高山茶来了个“亲密接触”。

孰料,要揭开其面纱,还需开车绕山十八弯,到达1553米高的山顶。亲身体验后,我看到了百姓的开心一笑,听到了百姓的些许忧愁,触动了我的思考,让我长了些见识,发现山里人真的不容易,真的了不起。他们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更是精神父母。然而,我们与他们贴得不够近,也不够紧。

15日起,本报第一批40多名采编人员再次出发,走访基层第一线,了解群众喜忧,感受新闻现场,捕捉新闻细节,陆续发回大量接地气、有灵气、短实新的好作品,这些作品的亲和力、感染力,让人耳目一新、心头一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层是新闻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的第一主角。编辑记者脚步往下走、身子往下沉,与群众的喜乐忧愁一同脉动,这本是党报的优良传统、采编工作的题中之义,为什么现在还要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怎样做才能使得“走转改”活动取得实效?

原因,这恐怕要先从文风上找。

随着通信、互联网络等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或许有些记者习惯于从网络上找信息,不爱走出办公室,去基层发现新闻。这样写出来的新闻报道,由于缺乏实际体验与感受,内容较空,文风生硬,自然难以引起群众的关注与共鸣。

文风问题说到底是作风问题。编辑记者作风不扎实,不入“深水区”,仅仅满足于“迎合政策想套路子,抓起电话找例子,关起门来编稿子”,文风必然出问题,“活鱼”肯定抓不到。

要破解文风的现实尴尬,让新闻好看耐看,就应快转作风,真转作风,转出实效。

实效,则既要腿勤“身入”,更要脑勤“心入”。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几名记者参加同一采访活动,有的报道引起轰动,有的报道平淡无奇,有的甚至空手而归。同样是“身入”,相差如此悬殊,根源就在于“心入”程度有别。

“身入”是“心入”的前提,但如果转作风只满足于“身入”,而没有“心入”,没有真正了解社情民意,没有加深与百姓的感情,没有认真总结鲜活的经验,没有深入思考解难题的法子,“身入”就失去了意义,等于空走一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身入”更要“心入”,这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责任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必须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心入”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心离群众有多近,作品离群众就有多近。编辑记者唯有深入基层,扎根生活,脚板与心灵双双而至,把“身入”和“心入”常态化,才会对基层多一分理解,才会从距离群众最近的角度,采写出富有时代气息、地方特色、情真意切的感人作品。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让我们走出“闺阁”,到基层的广阔天地去纵横驰骋,以敏锐的时代眼光看变化,写变化,书写这个时代动人的篇章。(申博sunbet官网: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新闻
申博现金网>>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