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人的伦理栖居何以美好
2025-05-09 10:09:26? ?来源: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概念,他预言,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普及与发展,将极大程度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时至今日,我们知道麦克卢汉的预言早已成真,“地球村”概念在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下成为现实,互联网甚至进一步发展成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泛在网”,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极大便捷了我们的生活:人们通过DeepSeek、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随时随地高效获取知识信息与外国文化,线上申博sunbet官网:会议人工智能能够完成自动听译、转写、生成会议总结,在大洋彼岸旅游用AI翻译软件与当地人零障碍沟通……随着信息传输间时空界限的消弭,世界人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紧密联结在一起。 然而,凡事一体两面,网络媒介的崛起不仅重塑了信息传播形态与人类伦理范式,更深刻改写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图景。当我们沉浸于数字化生存、网络化社会的无界连接时,个体却越来越在碎片化的数字洪流中失去了锚定的精神坐标。即时性、匿名性、开放性的虚拟现实场域带来比现实生活更为真实的“超真实”,为立场、价值观迥然各异的人们提供永恒在场的拟像世界。网络暴力、人肉搜索、信息茧房、过滤气泡、认知极化、数字鸿沟……诸如此类的伦理危机在网络时代接踵而至。随着人工智能在拟人交互、共情感知、情绪安抚方面的技术突破,人类传统伦理关系正面临异化:年轻一代试图放弃现实恋爱,转而在Claude等以理解人类情感方面见长的大语言模型中寻求短暂心灵慰藉,将人工智能个性化设置为自己心中的另一半;儿童表现出对父母的疏离,更加依赖豆包等针对少儿的大语言模型,痴迷于人工智能提供的正向反馈;青少年学生对人工智能提供的知识更为相信,从而质疑教师的权威以及存在必要性,等等。人类正共同面临着极为严重的价值危机、道德失落与文化失语,精神世界的荒漠化与解构进一步导致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遭遇动荡甚至濒临瓦解。 网络技术、媒介变革、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们在一起的方式发生彻底性颠覆,面对不可逆的历史大势与必然的文明变迁,我们必须对网络时代人们的交往方式与伦理范式进行重新审视,即思考并试图回答“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在一起”这一伦理问题,并且借助伦理重建人类在网络时代的精神家园和意义世界,从而实现信息围城中原子式个体向生命整体意义与生活总体价值的复归。 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副教授、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研究员蒋艳艳所著的《网络时代的伦理方式》便以此作为研究起点,精确切入当今网络时代伦理道德危机的脉搏,以媒介环境学派、媒介批判学派与伦理主义体系作为新视域理论基础,在媒介语境解读和哲学诠释的基础上,以申博现金网:传统道德哲学与西方黑格尔道德哲学作为方法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落实于马克·波斯特的“信息方式”实现“伦理方式”的概念建构,分析、反思网络时代的伦理方式,为“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在一起”这一当下的时代伦理叩问提供了兼具哲学深度与现实关怀的学术回应。 作者以其传播学与伦理学的复合学科背景与申博sunbet官网:视野将古今媒介批判与中西方道德哲学熔铸一炉,遵循“思辨—历史—现时—前瞻”的构思逻辑,探讨网络媒介对伦理建构的道德哲学影响。该书超越“危机—应对”的社会学范式,采用更为深刻的道德哲学方式,不再以狭义的网络平台为研究对象,指向更广义的以网络媒介为主导的文明时代,以期与“网络伦理”西方话语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 网络信息技术飞速迭代不断带来媒介嬗变的当下,人类文明的数字图景日新月异,传播学与伦理学的发展异步性导致伦理建构的自身适应力几乎远远落后于媒介技术的迭代速度,《网络时代的伦理方式》为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和谐共生与同频共振提供思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网络时代以伦理的方式在一起,复归于生命整体意义与生活总体价值中,在网络世界中成为“自由的人”“完整的人”。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申博sunbet官网: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申博sunbet官网: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