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峰尾造船厂采访手记

www.fjsen.com?2012-06-13 16:58? 泉州电视台 宋国良?来源:申博sunbet官网:记协 我来说两句

近期央视播出的《南海一号》中出现了海边的渔工将渔船拉上岸的一组镜头。这个场景就在泉港区峰尾镇。

泉港区峰尾镇在泉州的北面,是一个三面临海,水深港阔的天然良港。峰尾镇的人们多是靠海为生,因此渔船成为这里人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而且这里的造船技艺也是祖祖辈辈世代流传下来的。我们要探访的就是在峰尾镇很有名气的黄氏造船世家。

当我们的车停在泉港峰尾造船厂门口时,摄像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怎么拍呀?”。这里和我们想象中的场景相差甚远,简陋的场所看起来就像是临时搭建起来的,修造船的场所只能同时容纳两艘船在修建。随行的编导郭奕臻说,《南海一号》就在这里拍摄了两天。一句话让我们重新思考拍摄的问题,难道我们被表象所迷惑?

造船厂里只有两艘船,一艘是正在建造的木质渔船,它的骨架刚刚成型。另外是一艘正在维修的渔船,现场的工人正对船体已经腐蚀的船钉进行更换。

泉州近来的天气说变就变,阴晴不定、气温忽高忽低。造船厂的正面就是宽阔的大海,我注意到,在临海一侧,工人们用木板和油毡挡起“一堵墙”,防止海风直吹进来。尽管这样,在船厂采访时仍觉得冷。而这里的工作人员却没有丝毫的松懈,各个工序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船厂主老黄,皮肤黝黑,脸颊上由于海风长年累月的侵袭伴有丝丝血红色,一双粗糙的手不时指挥着工人们的工作流程。黄家历来将船谱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而且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家训,传到现在已有300多年了。造船前老黄会根据家族流传的船谱先画好图,然后吩咐工匠分工去做,工匠基本看不到造船的图纸,而且分工也很明确,每一道工序都是由专人负责的。能看到图纸的除了老黄,还有船的主人。老黄说,即使别人看到图纸也看不懂,也不能造出木船,但是却可以按图造出铁壳船。所以,老黄保留着他造好的每一艘船的图纸。但对于我们,老黄毫无保留的将图纸拿给我们看。

在和老黄的交谈中我们得知,他们除了下雨休息外,全年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赶工期是他们经常要面对的话题,特别是渔船的维修。在峰尾镇这边老黄是造船世家,造船的技艺已经传了好几代人。正是出于对他们的信任,周围的渔民多把渔船拉倒这里来维修。维修渔船的时间都是在禁渔期,船厂一定要在开渔的时候交船,不能因为维修给渔民造成经济损失,有时候为了赶工期,全天24小时都在工作,工作的时间很紧。我给老黄算了一笔账,就已正在建造的这艘木质渔船来说,造价是18万,工期是40天。除去4个人工费用、材料费用,工期结束后能有几万元的收入。但前提是,除了下雨、吃饭、睡觉、上厕所外的时候都必须工作。老黄说就是因为太辛苦,造船的技艺从他父辈的15人传到他这辈只有6个人,到了他们的后辈,没有一个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听到这里我们开始担心,这门手艺会不会失传呢?老黄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新时代了,他要打破旧有的传统观念,只要有人愿意来学,他就把这门技艺交给他。这也正是他将造船的图纸全部展示给我们看的原因。

采访结束的时候,海水正在涨潮,这潮涨潮落间似乎也映衬了黄氏造船世家的兴衰。通过我们的采访报道,或许会有人来学习这门技艺并将它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或许没人来学老黄会将这些家族流传下来的“宝贝”整理出来留给后人,或许……我们很难想象以后的事情,就目前来看,泉州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等待传承,他们或多或少地都会面临老黄这样的境况,辛苦,后继无人,经济窘迫……我们不想多年以后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这些民间手艺死的标本,也不想工业化吞噬了这些纯手工的技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当中,如何让人们静下心来踏实而认真地做些事情,如何让我们祖上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继续流传下去,这些都是媒体和公众要去面对的问题。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