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广告已成顽疾,去利治本才是良方
2017-06-22 10:30:2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
?6月20日晚,《虚假医药广告表演艺术家和她的卫视之旅》一文刷屏朋友圈。文章揭露了一位频现各地电视台,至少身兼9个身份的“专家”刘洪滨(有时叫刘洪斌),数小时阅读量破10万。 “金鸡百花没有她的一席之地真是巨大损失。”“她是奥斯卡历史上的最大遗珠。”网友纷纷调侃道,这位老太太内心肯定是住了个孙悟空,摇身就是72变,一会儿是苗医,一会儿是蒙医,一会儿又是汉医;一会儿专治咳嗽,一会儿专治风湿,一会儿又会祛斑…… 说起来,电视播放虚假广告的问题由来已久,并饱受诟病。和游医药贩、街头广告不一样,电视台属于“社会公器”,在大众心目中具有权威性、公信力,是很多人接受信息传播的重要来源。正因如此,不少虚假广告昧着良心挣钱,它们瞄准的是相信电视的老年人,或“病急乱投医”的特殊群体。另一方面,不同于一般虚假广告,电视媒体长期播放此类信息,是以折损自己的影响力为代价,也会变相折损有关部门的公信力,实为饮鸩止渴。 这些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等监管部门对假药曾多番整治。2012年,重庆就有电视台因播放虚假医药广告遭刑事指控。去年“魏则西事件”后,国家广电总局还印发通知要求,医疗养生类节目聘请医学、营养等专家作为嘉宾的,该嘉宾必须具备国家认定的相应执业资质和相应专业副高以上职称,并在节目中据实提示;严禁直接或间接宣传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企业、产品或服务等。可就算这样,虚假广告还是如同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这样来看,问题恐怕出在电视台的体制机制上,出在一个“利”字上。从张悟本、李一到刘洪滨,吃香的背后都有个别媒体“助推”。作为“推手”的它们大概也知道,向那些成天在朋友圈里转“养生帖”“食品谣言”的人收割智商税太容易,所以不惜以无良背书从假药利益链中分一杯羹。 从国外经验看,一些电视频道通过收费订阅、大数据制片等形式实现转型,也给我们不少启发。只有办一批适应市场竞争的电视台,才有可能遏制住电视台承接虚假广告的冲动。 |
相关阅读:
- [ 06-22]该拿“假药广告艺术家”怎么办?
- [ 06-22]谁滋养了“虚假广告表演艺术家”
- [ 05-26]APP非虚假广告藏身之地
- [ 05-12]不能总把广告侵权当成小事情
- [ 04-11]网络主播发布医疗广告涉嫌违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申博sunbet官网: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申博sunbet官网: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