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事件的恶劣影响而言,温州官方迟早要作出正式的表态和行动。中纪委2007年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新规,严查以明显低于市场价购房来谋取不正当利益。温州官员弄权获取安置房,价格为现有市价的1/3,动辄超过300平米,实际上已构成贪腐。要说有什么特殊性,大概就是丑闻的涉及面广,当地官员集体犯禁。
正因为是行政集体的不轨,而非个别官员道德败坏,这将令任何形式的惩罚都预先丧失公信力。若补上差价就当是完结,等于把这部分黑色收益洗白,将在事实上认可权力攫取安置房的合法性,强权就成了正义。若勒令全部清退,历史账要怎么算才能过民意关?而现时的集体犯禁又该予以怎样的惩治才合法合规?权力癫狂,伤害的是民生民心,同时令权力自身陷入难解的矛盾中。
问题是,早在几年前温州官员就在购买安置房,相关文件流传在政府部门中,上下皆知,这也不是秘密。一旦对权力的管理长期失效,它就成了过度强大的势力,与民争利,排斥公义,而且习惯用这样的方式证明自身永远存在。这不禁使人联想,权力扭曲政策目的,大规模参与拆迁安置房的配置过程已成常态,那么,它对现在发生的这一切或许并不担忧,至少其傲慢表现与民众的愤怒很不相称。
在温州事例中,权力执意选择歧路而行,它推动旧城拆迁,它钻政策漏洞,它甚至化身政策,它习惯于改头换面侵占大房子。总之,它无处不在,把民众远远隔离在一边,最终固定下法外世界的规则,乃至于并不忌惮展示它制造的阴影。除非发生偶然事件,比如这一次,民众极少知道真相。即便丑陋如本次温州事件,至今也没听见一声道歉。无辜者不仅在平时被欺瞒,事发之后也遭漠视。
在这样的现状下,包含着一种习焉不察的危险。权力不放过任何逐利的机会,它的所得以民众的失去为代价;民众觉得被背叛了,公益成了权贵算计的牺牲品,甚至还迫使民众顺从于被安排、被决定的命运。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温州官员染指安置房得以曝光,怨声载道,再次印证并传达了这种险情。要是正义不能成为力量,力量或自寻途径成为正义。这应该不是危言耸听。
伴随温州官员购房风波,反对者的愤怒此起彼伏。各种抗议当转化为权力阶层的不安,进而真正重视由其传递的启示。最近,上海低调启动市管干部的房产申报,涉及2000名局级、副局级领导。申报者须写明本人和配偶及子女购房的时间、价格、房源信息以及折扣等情况。尽管申报结果不公开,只供内部掌握,但也证明,要求官员公开财产并形成反腐制度的压力并未离场。
温州旧城改建指挥部卖的安置房没有预售许可证,肯定违规。假若事情没被检举,在权力的倾力操控下,这些本属细枝末节,绝不会影响权贵们的盛宴。可是,足以影射官方态度的是,当地讨论此购房丑闻的知名论坛突然以技术原因关闭,似乎暗示事态走向的不确定性。虽然噤声往往呼应着某种立场,如果权力不想自身演变为灾难,就不该积蓄民怨,继续让人悲观。
' />温州“安置房”事件是违规还是违法,或者涉嫌其他问题,也许我们不必、也无法急于定性,毕竟事件刚刚暴露,让舆论和公众最为不满的恐怕是另外一个问题,即监督部门对此事件为何反应迟钝?
大量领导干部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安置房,事件一经曝光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人们纷纷质疑,许多人早已先入为主地认定这其中必有猫腻,官员形象和政府公信遭受重创。此时,不仅公众需要一个中立的执法部门积极介入认真调查此事,从而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结论来,而且政府和官员也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结论,从而及时平息公众质疑。然而,让公众感到失望的是,至今并没有哪一个监督部门出面明确地告诉公众“此事已经立案调查”,而只有当事单位的人员在进行着既缺乏说服力又前言不搭后语的自我辩解。
根据“安置房”事件发生时的政府文件,在没有经过政府审批的情况下,旧城改建指挥部擅自将安置房变为商品房,并在未获得商品房许可证的前提下内部出售给各级相关官员,已经涉嫌违规违法,以权谋私,单就这一点而言,纪检监察等监督部门就应当及时立案调查,追究相关人员的法纪责任,决不可置若罔闻。
其实,在这起官员“购房门”事件中,还有些相关问题也是值得认真查究的。其中包括安置房为什么建设这么多的大户型和超大户型,不仅大量存在单套面积大于120平方米的房子,甚至还有253平方米一套的房子,这符合安置房建设和分配政策吗?是否存在建设之初甚至从设计时起就有以权谋私预谋,故意让一般安置户买不起使其成为“多余安置房”?只有类似的问题都一一查清了,得出了既合情理又合法理的结论,给广大公众一个普遍能够接受的答复,这起地方政府危机才算真正平息了,也才能较好地挽回政府的形象。
' />
阿华/图
前几天,网友曝光温州上百名官员低价购买拆迁安置房,舆论哗然。近日,温州旧城改建指挥部国资处处长金佩静承认,网友曝光的143个官员名单中,旧城改建指挥部占了49个,不过,“他们购买的房源全部得到了温州市政府批准。网上曝光的购房清单,是旧城改建指挥部今年1月7日上报温州市政府的内部材料”。(4月12日《京华时报》)
如果不是网友将“内部材料”曝光,谁会知道,在温州有如此之多的官员低价购买拆迁安置房。想想,他们以低于市场价购进房子,假以时日,又以市场价出手,想不赚得钵满盆满都难!这样“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权力自肥,明摆着是在与民争利,公众岂能不愤懑?不过,公众质疑归质疑,还拿他们没辙——他们购买的安置房全部得到温州市政府的批准。
再炮轰这些官员如何如何,已无多大意义,质问的重点应该转为:如此明显违规的购买安置房,温州市政府为什么批准?是温州市政府受了有关部门及官员的蒙骗,还是这在当地官场早就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凡此种种,公众只能猜测,我们无从详知当地政府部门是如何行使权力、监督部门又是如何监督其权力运行,一切都显得神秘,老百姓只能偶然得着一个机会管中窥豹:天哪,这么多温州官员蚕食安置房……温州有关方面指定新任国资处处长金佩静作为新闻发言人接受采访。金佩静未出现在购房名单中,显然,温州方面想以她的“清白”证明其发言的可信度。
不过,金佩静的“清白”只能说明她个人的自律,无法证明未出现在购房名单的其他官员也同样清廉,更无法解除公众心头的最大疑问:温州市政府为什么要批准这些官员低价购买安置房?温州市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如果温州市政府无法给出令公众信服的理由,那么,温州市政府的上级就很有介入并展开调查的必要了,给公众一个说法,也给被损害的地方政府公信力一个说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