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李钟岳为秋瑾据理力争“证供两无,安能杀人?”但正象李钟岳当日子夜对女士所说:“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非我意,幸谅之也。”言毕泪随声堕,旁立吏役亦相顾恻然。女侠被害属于“从重从快”之例,于7月15日9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4时即被害于古轩亭口。据目击者说,就义时皂隶欲将女士绑缚,女士不许,皂隶也就随她,于是女士从容步行至轩亭口,目视一遍围观者后,面不改色,英勇就义。当时舆论:“成仁取义,慷慨损躯,须眉犹难言之,今乃见于巾帼,殊令人惊叹!”
再来说说秋瑾为什么写“秋雨秋风愁煞人”七字?秋瑾曾为新昌“石夫人庙”撰写过一副对联,因为相传宋室南渡时,金兵追至新昌天姥山,山上有无数巨石滚下,金兵死伤惨重。女士感而撰联云:“如斯巾帼女儿,有志复仇能动石;多少须眉男子,无人倡议敢排金。”此处“排金”是“排满”的隐晦说法,女士反满志趣已可概见。按秋宗章先生所说,“秋雨秋风愁煞人”七字,“义亦甚晦,所以然者,殆由投鼠忌器,不欲贻祸家族,故讳言之云尔。否则‘倡议排金’者,宁非无的放矢乎?”笔者认为,当时满清王朝已是日暮途穷垂死挣扎,加紧了对各地革命的血腥镇压。而光复军在浙江金华和安徽安庆起义相继失败,一时功败垂成。光复军首领徐锡麟死后,作为“协领”的秋瑾自己又身陷囹圄行将赴难,同时又投鼠忌器,不欲贻祸家族,不能象我们常见的烈士就义那样振臂高呼某某某万岁。这七个字确是隐晦的,但它是“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壮志未酬的悲怆心情的写照。